痴人说梦:汉赵亡国(1/1)
关于第二十章故事简介:刘曜继承汉赵帝位之后不理朝政,酗酒无度,最终被石勒所攻灭,汉赵帝国立国25年,被后赵灭亡。
在这段故事中,史书上记载,刘曜酗酒无度,与石勒对阵时,军中两次无故哗变,我个人认为这种情况跟历史中的实际情况应该差距很大,刘曜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不应该犯此低级错误,而且军阵中的两次无故哗变,很有可能军中已经有人与石勒暗通款曲,史书这么记载,很有可能是为了贬低匈奴族所建立的汉赵帝国。
汉赵灭亡之后,实际上匈奴的主体民族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六国后期出现的北凉,胡夏等游牧民族所创建的政权,名义上属于匈奴族所建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匈奴族下属的一些个小部族的贵族所建立的,而这些小部族的一些事情,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应该把他们跟曾经统治他们的大部族同等看待。但因为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即使匈奴在十六国时期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其他游牧民族也都拥有匈奴血统,尤其是已经占据北方蒙古草原,实力非常强大的鲜卑人,大量的接纳了匈奴部众,完成了民族融合的初步阶段,也就是匈奴族向其他游牧民族融合。即使后世史料还有关于匈奴人的记载,但实际上这时的匈奴人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到其他的民族之中了,或许只保留了匈奴人的名号而已。就好比现在的很多人,虽然自称少数民族,但是风俗习惯已经与汉族无异,能够体现他们是少数民族,也只是身份证上民族一栏的非汉族称谓。
关于这些游牧民族的小部落,我不妨再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在古代,人们并没有民族的观念,尤其在游牧民族之中,只是按照部族的名号来区别自己部族与其他部族的不同,当一个部族逐渐强大之后,人口众多,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难以养活如此多的人口,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家族开始选择向其他方向迁徙,这就逐渐形成了新的小部族。游牧民族如此般的迁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提升之后,就使得草原民族的各个部族非常之多,为了加以区分,就形成了某某族某某部。
其实在汉代时期的匈奴,并没有那么多的部族,对于游牧民族的称呼,只有匈奴一个称号,但是到了十六国时期,某某族某某部的称呼就比较常见了,其实这也就说明了东汉至十六国时期,整个社会还是处在一个进步的状态中的,尤其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在中原大地定居民族混战数百年到背景下,应该是有大量的汉族先民逃往北方草原,使得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进入到了稳定时期以及人口增长时期,所以当鲜卑族占据北方草原的时候,人口过多,不得不分出很多个强
大的部族,比如说鲜卑拓跋部,鲜卑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慕容部,鲜卑秃发部等等。
像这样一个种族分出很多个部族,在我们先民身上也能够得到体现,演变至今的就是我们的姓氏文化。因为我们汉族先民居住地处于中原地区生态环境远比草原生态环境要好很多,所以我们的先民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而且在命名上已经比游牧民族早了上千年。
实际上,作为姓氏来讲,姓是姓,氏是氏,在中原地区生活的上古先民里,姓只有八个: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但是,氏有很多,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姓。在上古八姓里,这八个姓都是女字旁,也就佐证了我们的先民也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这八个姓很快就不够用了,而且很多同一姓的人口,迁居各地,逐渐脱离了同一部族,所以为了重新命名,他们又根据地域,封国等等和自己有关的因素,重新取氏,来命名自己的部族,这些氏,后来就是我们用的姓。而且当时只有部族的头领会有氏,普通部众是没有的,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所有人才都有了氏,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姓,反而现在的人不知道真正的姓氏是怎么回事。
我拿当时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的姓氏来举例说明。
要知道楚国不是中原地区的部族,他们属于是南方地区的部族,因为靠近中原地区,始终向往中原地区的文明,所以 楚国的先民在礼仪制度上,全部参照中原的周王朝,只不过其国君自始至终都称楚王,彰显自己与周王室并驾齐驱。但是其还是被我们中原地区的先民蔑称为南蛮,因为不属于中原的汉族先民的部族,所以楚国用的是芈姓,但也与中原地区的部族同理。比如说我们知道,楚王姓熊,但实际上他应该是芈姓熊氏,还有就是端午节的开创者屈原,他应该是芈姓屈氏,不过当时的女子确要以姓为氏,比如说大名鼎鼎的秦国宣太后芈月,这个传统我猜测应该跟姓的由来与母系氏族公社有很大关系。而且在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氏族所流传下来的姓也就没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那么父系氏族的人们就必须要重新选择氏做为自己的称号,而女子因为已经不能成为领导部众的领袖,用姓命名也好,用氏命名也罢,不再有任何的意义,但是毕竟刚从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女子用姓来命名也沿袭了上古时期的称谓。
其实在历史资料上宣太后的资料是很匮乏的,甚至说都不知道她是哪国人,但她有一个芈姓,所以史学家就猜测她应该就是楚国人。再比如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叫嬴政,实际上他的氏是赵,按现在的命名,其实他应该叫做赵政,但是同样战国七雄里的赵国国君也是赵氏,可能
是为了区分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国君姓名,我们一直以来将秦国国君用赢姓来命名。而且春秋时期的众多诸侯国的国号,很多都是以氏来命名的,比如说宋国,卫国,郑国,曾国等等,这些国家都是周天子的宗亲,所以都源自姬姓。
在春秋时期以前关于姓氏的论述,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随着后世汉族先民的各个部族的融合不断进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国家废分封,行郡县,姓氏也就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大趋势,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进步必然导致姓氏文化淡出历史舞台,人们不再以姓氏来确定地位的高低,身份的尊卑,这也是历史的伟大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国家有很多个姓,没有人再提及姓氏的渊源,这不正说明了,历史就是人们寻求平等,民主的征程。
到了十六国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姓氏更是及其模糊了,世家大族们为了区分与寒门庶族的区别,就有了郡望的说法,也就是在自己的氏之前,加上自己家族生活的地域名称,来彰显自己姓氏的显赫,比如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谯国桓氏等等。这样的姓氏文化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主体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了鲜卑人,而且曾经作为匈奴人奴隶的羯人也开始走上独立建国的道路了,而且柔然作为鲜卑人的奴隶,同样开始崛起,通过对鲜卑各部的命名,以及曾经为奴隶的羯人和柔然纷纷独立,而且在游牧民族相互征战的过程中,奴隶主与奴隶并肩作战,其感情可为情同手足,原始的奴隶制度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消亡。所以,我认为这一时期应该是游牧民族彻底的摆脱了原始的生活模式,进入了一个半奴隶半封建的社会时期,因为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来命名他们的社会形态,在这一时期,游牧民族的社会的社会形态应该更接近于封建社会,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鲜卑族各部的族称,实际上就是他们上层贵族所用的氏,或者按今天的叫法,就是姓。这个感觉就好比是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国名和国王的氏是一样的。
当羯族的优秀领袖石勒开始带领曾经为匈奴人奴隶的羯人,消灭了当年的奴隶主的时候,游牧民族应该是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始终认为羯族作为一个小的部族,其能够自主建国,完全是因为石勒的雄才大略,后赵立国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作为当时游牧民族主体的鲜卑族才是真正能够带领游牧民族进入封建社会领头羊,而羯族的后赵,也就是游牧民族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哪个有民族都有可能建国,只不过羯族出现了伟大的石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