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混在大明搞社团 > 第四三一章 进过诏狱的人觉悟就是不一样

第四三一章 进过诏狱的人觉悟就是不一样(1/2)

目录

当然,杨都督是骗人的。

他哪有那么多罐头,杨夫人在新城至今总共也就造了三十万斤,这是之前他说要一批,最终给他送来十万斤。

不过在江阴建罐头厂这个的确是真的。

不但是江阴,还有舟山,甚至吴淞都得建设,包括南京,上游的几个主要湖区全都得建,这些都不需要用铁罐,陶罐就能用,用铁罐的属于那种战略储备级别,专门供应内陆那些运输不便的地方。像这些沿海,沿江,沿湖的,直接就是建设罐头厂,然后用陶罐甚至以后用玻璃罐,只要能保证一个月内不至于吃死人就行了。

就像这次一样,陶罐制作的罐头就足够了。

这东西的确不能储存太久,但在尽可能密封的情况下,哪怕从江阴运输到嘉兴也不至于没法吃。

这些灾民难道还有的可挑

能吃就行。

当然,这个就不用管什么鱼了。

反正是鱼就塞进去,实际上这一带也有好东西,这一带还有保护动物呢,而且数量众多,多到都能顺着河道跑进太湖,而且不只是一种保护动物,就连现代几乎都根本找不到的白鲟都有的是。这些东西目前塞满长江,需要的只是那些凶残的拖网渔船开过来,而他之前在广东收的那些疍民和北方培养的拖网渔船都在奉命赶来增援。

他们用那些专用的大型拖网和排桨渔船,在长江上尽情扫荡就行。

至于成本也不需要考虑。

因为杨信就是以官方采购赈灾的名义,兵部给了他三十万招募新军,剩下不够的他自己垫付,反正他又不缺钱,最后花多少兵部给报账一部分,九千岁那里也会给他报账剩下的,总之这些罐头的采购是官方赈灾。

“徐童生,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

杨信看着那些围在大锅旁,快快乐乐分享罐头的灾民说道。

这些灾民明显很节约,他们把罐头倒进锅里,然后加上不多的一点米麦,再加上很多乱七八糟的野菜,藕,菱角,荸荠,小杂鱼之类,统统混进去煮成一锅大杂烩然后快快乐乐地分享着这难得的美食。

这里面可都是好东西。

“徐某无感想,要说感想也只有誓死保卫祖宗留下的土地,我梧塍徐氏自宋时就居此处,每一亩地都是祖宗留下的,徐某还不想死后无颜见列祖列宗。”

徐霞客很干脆地说道。

“你不说我倒是忘了,你们其实都有的是存粮。”

杨信说道。

“徐家没了,为了抵抗某些奸佞之徒掠夺徐氏土地,徐家已经倾尽所有,又遭逢这场大灾,至少秋收前剩下那点粮食也只能果腹而已,杨都督要是想把我徐家饿死,那就尽管抢走好了。”

徐霞客说道。

“你又调皮。”

杨信笑着说道。

徐家应该是真的没有多少了。

毕竟徐家就在前线后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徐家很难有所保留。

但是,松江,苏州,嘉兴,湖州那些士绅手中,就不可能没有了,从之前打土豪的成果可以看出,这一带士绅手中通常都存有至少两年的储备,准确说是常备一年的,另外还有一年的在边卖边补中。去年的收成不错,他们也都有建在高处的粮仓,不会被淹没浸泡腐烂,之所以粮食紧张,很大程度上还是他们在故意控制供应量。

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

今年因为要供养团练,这些家伙都狠狠出了一把血。

像常胜军这样的,六千人一年就得超过五十万两,如果训练强度大,那么耗费的银子更多,今年倭国的硫磺价格就大涨,就是这边的采购量暴涨。

这些都是银子。

如今又遭了这场水灾,可以说祸不单行。

江浙这些控制大量存粮的家伙不趁机弥补亏空才怪呢,像董大师这样田产上百万亩的,哪年不得收个一百万石以上,天启在松江府收的税绝对没有他一年收的租多。这些家伙的粮食都存着等涨价,想要确保灾民吃上饭,还得强迫这些家伙把粮食拿出来,而不是让他们囤积居奇,把粮价炒到一两六,这里的粮价炒到一两六的高位,北方粮价就敢翻到六两。

这时候恐怕已经开始涨了。

“继续前进!”

杨都督挥手说道。

他的巡视船队沿着锡澄运河继续向前。

沿途依然一片汪洋,除了少数地势略微高一些的,那些主要的水田,尤其是芙蓉圩的围垦区,完全已经变成了水面,只有一处处被泡塌的民宅显示这曾经的水乡富足。

不过以这条古老的运河为界,两边的情况截然不同,右边民兵区的高处是一片片帐篷,或者草棚组成的安置点,在这些安置点都能看到炊烟,不断有运输粮食的船到达。另外还有青壮组成船队在水里捕鱼,搜寻能吃的,无论浅水的藕还是水面漂浮的菱角,甚至芦苇根之类,总之搜寻一切能吃的,甚至组织起来排空一些地方的积水,一些女人在插秧。

“稻秧也是从别处运来的,丹阳一带受灾轻。”

李忠说道。

杨信点了点头,这就是组织性的优势。

遇上灾难不怕,就怕没有人能迅速组织起应对。

而另一边就是无组织的典型。

“让他们过来!”

杨信看着一群正在厮杀中的灾民和团练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